2023/24 樂季專文 - 室內樂

2023/24 樂季專文 - 室內樂


2023-08-02 星期三 12:00


開啟不同向度的音樂色彩,聽見不一樣的NSO室內樂
撰文 / 李伯夷

國家交響樂團(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ärkl)在完成了2022/23樂季,新樂季再度為觀眾開啟不同向度的音樂色彩,在上一個樂季,他以法國音樂作品為基準,為樂團注入新的聲響和色彩,透過法國曲目的獨特屬性,打磨樂團體質,在歷經疫後的美國東部、日本巡演的試煉,樂團的整體表現也令人感到耳目一新。

2023/24全新樂季,延續馬寇爾對於色彩與聲響的投入,以及他所關懷的自然人文內涵,曲目編排以四大主題為主,包括「東歐音樂」、「小提琴協奏曲」、「自然風光」,以及「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對於過往以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5)等作品為基石的樂團而言,無疑地是另一個新的起點,也是樂迷的福氣,能聽見多樣性、在台罕見的作品;一如上一樂季,能聽見台灣首演的德布西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éas and Mélisande),一部問世125年的作品,總算在遙遠的亞洲國度上演,意義非凡。

聽見東歐音樂的燦爛

在年度NSO室內樂季也以這四大主題為方向安排曲目,「東歐音樂」可聯想的關鍵字是自民間素材取材的作品,帶有民族音樂特質,不可少的是出自捷克的作曲家德沃札克(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史麥塔納(Bedřich Smetana, 1824-184)等人作品,德沃札克的鋼琴五重奏(作品81)、第12號絃樂四重奏《美國》、第一號鋼琴四重奏(作品23)等作,皆是室內樂的核心曲目;在德沃札克加入鋼琴的室內樂作品,也可見鍵盤樂器的表現力,有時份量幾乎類似協奏曲,展現了19世紀晚期、20世紀初期室內樂作曲的典範與輝煌。

特別的是,還能聽見史麥塔納的G小調鋼琴三重奏(作品15),這部作品是他在長子過世後所寫,樂曲共有三樂章,涵蓋了主題變奏、回憶與主題變形等作曲手法,表現他對長子的思念與哀傷。這部作品對史麥塔納而言有標誌性意義,寫作鋼琴G小調三重奏之後20年,他也寫下了第一首絃樂四重奏作品、同時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我的一生》(From My Life)。

說起東歐作曲家,不可少的還有巴爾托克(Béla Bartók, 1881-1945)的作品,這次在樂季裡特別安排了在台灣鮮少聽見的雙鋼琴與打擊樂奏鳴曲;這部作品於1938年首演,是巴爾托克在音樂人生曾經不被認可的低潮期過後所發表的傑作之一。

鋼琴也是一種打擊樂器;在巴爾托克創作雙鋼琴與打擊樂奏鳴曲之前,曾在他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裡試圖尋找全新的聲響與演奏方式;這一點在雙鋼琴與打擊樂奏鳴曲裡獲得整合與實踐,這也是他唯一使用打擊樂器的室內樂作品。此外,巴爾托克的節奏寫作與配器,展現了高度的創意,雙鋼琴加上打擊樂的編制,更是難得一見。

與此同時,樂季裡出現的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 1833-1897)作品,雖然他並非來自東歐,但同樣是對民間音樂十分有研究的作曲家,這次可聽見他的第一號絃樂六重奏(作品18),這部作品可說是布拉姆斯在1860年代重奏作品裡的傑作,同時期他完成了兩首絃樂六重奏、一首鋼琴五重奏、兩首鋼琴四重奏、一首法國號三重奏以及一首大提琴奏鳴曲。在第一號絃樂六重奏裡,他展現了在對位法、早期音樂的研究成果,同時融合了他自貝多芬與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作品習得而來的精髓。

時間的永恆之處,聽見自然與人文關懷

「自然風光」是室內樂音樂節裡另一個特別的主題,開啟無限想像空間,從曲目裡可看見「動物」主軸,如聖桑斯(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的《動物狂歡節》(Carnival of Animals)的室內樂版本,這部作品是聖桑斯具有戲劇張力的作品,他在音樂裡模擬或運用了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 1819-1880)、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28-1869)、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羅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等人的作品,以14首小曲組合而成,透過音樂描繪動物的特色,其中的〈天鵝〉(The Swan)也可說是廣為大眾知曉的一部作品。

有趣的是,這次演出的除了是室內樂編制版本,同時還請人寫旁白,為聽眾帶來更多趣味性和親切感。從「自然」聯想到「動物」,不可不提另一位對大自然和動物都有研究的作曲家梅湘,他的每一部作品裡幾乎都會有「鳥」的特色或靈感在裡面,梅湘(Olivier Messiaen,1908-1992)的《時間終止四重奏》(Quartet for the End of Time),樂曲一開頭就是在模仿鳥的叫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梅湘受到徵召入伍,1940年他被帶到戰俘營,於冬天時他開始寫這首作品,編制從他的獄友中尋覓,包括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單簧管,共有八樂章組成,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表達「時間的終止」,有時是非常緩慢的樂段,有時則突然中斷,有時也如同帶著不規則節奏的舞蹈,首演就在集中營裡演出,聆聽的觀眾都是戰俘,這部作品含納了人類的精神意志,也展現了梅湘對於神性、意志、時間、永恆等不同向度的關注。

80歲中提琴教母今井信子來台 

值得一提的是,中提琴教母今井信子(Noboku Imai)睽違多時將再度來台,現已高齡80歲的她,要外出巡演並不容易,難得來台,這次她將演法朗克.布瑞基(Frank Bridge, 1879-1941)的《哀歌》(Lament),和NSO的團員搭檔,這是一首帶有點惆悵的樂曲,是布瑞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作品,之後他陸續在1915年也繼續再寫作直接提及戰爭的作品,如給《絃樂輓歌》、《吹響號角》等,展現他對和平的關懷。從《哀歌》(Lament)聽到《時間終止四重奏》,也顯見在戰爭時期,音樂是人們的精神食糧與救贖,音樂裡的光明意象與伏筆,則留待觀眾詮釋。

此外,國外來台的音樂名家,還包括在上一樂季NSO美國巡演,於雙橡園和樂團成員組成室內樂演奏的大提琴家范雅志(Felix Fan),以及廣受台灣觀眾喜愛的小提琴家卡洛琳.魏德曼(Carolin Widmann),都將再度來台擔任客席音樂家,范雅志將演奏美國極簡主義作曲家約翰.庫利奇.亞當斯(John Coolidge Adams, 1947-)的《震教徒的環》(Shaker Loops),這是亞當斯試著透過音樂模擬水波的漣漪,進而延伸到弓弦的震動與頻率。

卡洛琳.魏德曼和NSO音樂家們合作的室內樂,以「絃樂六重奏」為主軸,可聽見布拉格作曲家厄文.舒霍文(Erwin Schulhoff, 1894-1942)具表現主義的絃樂六重奏,還有選自理查.史特勞斯歌劇《綺想曲》(Capriccio)的絃樂六重奏,以及絃樂六重奏的代表作品布拉姆斯的絃樂六重奏。此外,阿姆斯特丹長號首席尤根.范雷彥也將再度來台,過去他來台和NSO呈現獨特的長號協奏曲曲目,令觀眾印象深刻,在新樂季裡也將有新的音樂火花。

聽見理查.史特勞斯的原生創造力

理查.史特勞斯的室內樂作品,是樂季裡最為別緻的向度,可聽見改編自交響詩《狄爾的惡作劇》(Till Eulenspiegel)的木管五重奏與鋼琴版本,也可聽見他的C小調鋼琴四重奏,作品13。這是一部他明顯受到布拉姆斯鋼琴四重奏曲影響深遠的作品,理查.史特勞斯在布拉姆斯與華格納(Richard Wagnor, 1813-1883)的論戰中,汲取兩邊的藝術創造精髓,在音樂形式與寫作於這部作品裡也有大幅度的躍進,此外,另一部A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2,也是理查.史特勞斯熟悉對位法與音樂形式所寫的作品,可聽見其中承襲的正典基礎,同時也可聽見他並不真正以此為滿足的野心。

另一首可聽見的《變容》(Metamorphosrn)(或又譯為「變形」、「蛻變」)是理查.史特勞斯的晚期作品,副標題標上了「23把弦樂器的研究」,是他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終了前的幾個月所寫,帶有黑暗、沉思特質,有一說其作曲靈感是來自慕尼黑諸多古蹟建築遭到毀壞的悼念,另一個較為具體的研究是來自歌德的詩作內容,從中探討戰爭本身,帶出人類往往無法認識真正的自己,因戰爭是始於人類內在的野性,必須更加真正地認識自我。作品裡也運用了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動機。

黃俊文與好朋友們室內樂再現

在上一個樂季受到好評的「黃俊文室內樂節」,集結了NSO樂團成員、國外音樂家等好手,今年魅力也將再延續,在小提琴家黃俊文的規劃下,每一次都有新的編制組合,上一次精彩的蕭頌(Ernest Chausson, 1855-1899)《D大調協奏曲,給鋼琴、小提琴和絃樂四重奏》猶在耳邊,這次又將可以聽見貝多芬的難得一聽的七重奏,這是一部絃樂器和管樂器相當契合的作品,演奏起來很困難,但聽起來帶有快樂的特質,同時也是啟發舒伯特寫作八重奏的作品。

大提琴家丹尼爾-繆勒.修特(Daniel Müller-Schott)也加入室內樂演出陣容,將演奏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無伴奏作品,為聽眾展示巴赫所開啟的獨奏絃樂器風華,進而能和後續其他作曲家發展的室內樂作品,有所對照,更能從中聽見音樂發展的脈絡。

回歸德奧正典與初衷 

在19世紀初期至20世紀的室內樂作品之外,整個樂季的曲目設計,仍不能忘記回歸德奧正典,在曲目規劃的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的絃樂三重奏作品《嬉遊曲》(Divertimento),作品563,別有用心,莫札特一直都是室內樂曲目的寫作天才,他最初嘗試的三重奏寫作編制,造就了這部音樂史上至關重要的作品,海頓(Joseph Haydn, 1732-1809)也未曾寫過絃樂三重奏的編制作品,而莫札特的這部實驗之作,後續也帶給了貝多芬寫作絃樂四重奏的靈感,如此的三重奏絃樂器編制,有特別的平衡感,也帶有莫札特音樂裡的嬉戲特質,充滿了轉折和驚喜,是室內樂史上重要的曲目。 

室內樂作品的多重面向,在此一樂季裡可有多重體會。而室內樂的本質,從親密的小型音樂空間、自家客廳,乃至與他人合作的社交特色,都讓室內樂有了更豐富的色彩,作曲家在其中所埋藏的也都是最個人的訊息,透過音樂傳達給世人抽絲剝繭和體會。